巴以冲突中的那棵柠檬树

2024-03-23 14:18:48 安博体育网页版登录

  美国作家桑迪·托兰的非虚构作品《柠檬树》有一个副标题——“一个阿拉伯人,一个犹太人和一个中东心底的故事”。托兰其实是通过两个人和两个家庭的故事,揭示巴以冲突的重大历史主题。而联系起这两个人和两个家庭的纽带,则是一座房子和一棵柠檬树:这座房子原是阿拉伯人的私宅,后来却成为犹太人的私宅;这棵柠檬树原是阿拉伯人亲手种植,后来却成为两个家庭乃至两个民族恩恩怨怨的见证。

  1998年上半年,托兰动身来到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意图找寻一个既令人难忘且意味深长的故事,以具体而微的个人为切入点,来展现巴以冲突的真相,探索普通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的犹太人,如何理解巴以冲突和相关的历史。为了溯本求源,托兰首先查阅了大量有关巴以双方的历史资料、档案文件、新闻简报和各种回忆录以及口述历史,走访了众多当事人。直到托兰发现达莉亚一家和巴希尔一家的历史,捕捉到一个阿拉伯家庭和一个犹太家庭交往四十年的故事,托兰才终于穿越了自己不曾见过的景观,从而逐渐感同身受地理解了这同一片土地上的两个民族的恩怨与历史。

  书中写及的这座石头房子位于以色列的拉马拉,它原是阿拉伯人巴希尔父辈的私宅,以色列建国之日,巴希尔一家被迫流亡,这座房子又成为来自保加利亚的犹太移民达莉亚一家的私宅。正是围绕着这座石头房子,托兰分别追溯了巴以双方的历史以及两个民族冲突的源头。当失去家园的巴希尔再度来到自己出生的这座房子时,他与彼时居住在这座房子里的达莉亚结为好友,他们之间开启了一场长达四十余年的对话。这种个人间的对话超越了种族藩篱和宗教分歧,只是以人性为归依,以个人的感性方式来审视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将战争的灾难还原为最直接的个人感受,还原为每一个个体受到的伤害。

  达莉亚和巴希尔均出生于那个决定两个民族命运的关键时期。作为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达莉亚虽然并没有像她的父辈一样经历劫难,但她的身上却背负着“来自祖先的非凡遗产”。作为一个失去家园的被驱逐者,巴希尔和他的兄弟姐妹在屈辱和挫败的气氛中呼吸与生活,仇恨的种子从一开始即已在他们的内心种下。面对同一场战争,对于达莉亚来说,意味着保卫自己和平的生活,意味着回归“应许之地”,意味着一个安定的家园;对于巴希尔来说,阿拉伯人的土地是被武力剥夺的,他们只能依靠自己才能实现正义,当然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有夺回土地的希望。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当互不相容和互不相让成为两个民族争议的主流时,彼此之间的仇恨与敌视,势必会指向不分青红皂白的无差别杀戮,最后使得这两个民族双双陷入冤冤相报的轮回之中,无以回头。达莉亚天生富有同情心,她首先意识到,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显然是于事无补的,两个民族能否长期生存,取决于能否找到一个共存的方式,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就成为两个民族能否共生共存的关键。达莉亚从此开始理解一些根本的东西,多年之后,她把这一刻铭记为自己“具有辨别力的生活”的开始:能清楚看到整体,而不是根据一些简单的观察去判断人或事。

  相比而言,巴希尔的转变就显得困难许多。当他第一次回到自己出生的石头房子、并被达莉亚称作“客人”时,巴希尔便暗自思忖,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房子里被当成客人吗?可见即便处身于同一座房子里,且因为共同的历史建立纽带、产生联结,也依然会在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鸿沟中有着彻底的分歧。这样的思维针锋相对,如此鲜明,直观地反映出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焦点。只是巴希尔对于未来毕竟还存在着一丝美好的期冀,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他希望达莉亚并不是唯一而孤独的蜡烛,他也开始慢慢理解,并非每个以色列人都是敌人,一种基于共同历史和共同利益的对话,正在慢慢的变成为可能。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达莉亚发表了给巴希尔的公开信之后。出于“一个内在的声音,一个内在的信念”,达莉亚坚信个人间的对话乃是变革的关键。在写给巴希尔的公开信中,达莉亚先是追叙了她与巴希尔相识和交往的过程,坦言那座石头房子不仅仅是她的家,“那棵果实丰饶、给我们大家带来如此多欢乐的柠檬树,也生活在别人心中”。继而达莉亚又从孩子们的方面出发,再三强调痛苦传到下一代,会随着苦涩变得更深切、更坚硬。达莉亚呼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都要面对现实,使用武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冲突,因为这本质上是一场无人能够独胜的战争,“两国人民要么一起获得解放,要么无人得到解放”。

  达莉亚这样说道:“我们的童年记忆,你的和我的,以一种悲剧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如果我们找不到办法将那个悲剧变成共同的福祉,我们对过去的执着将摧毁我们的未来,那么我们将会夺走新一代人充满欢乐的童年,让他们因为一个邪恶的理由而变成牺牲品。”达莉亚最后作出如是建议。用一个错误去打败另一个错误是没有前途的,唯一公平的就是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而在这个和平的计划中,“每一方都得后退一步,做出牺牲”。达莉亚最终将那座承载着两个民族共同记忆的石头房子,改造成一个接纳阿拉伯儿童的幼儿园,即是出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相遇”的理念,她给它取名为“开放之家”。

  对于巴以冲突,我们更多的人可能是通过种种媒体和新闻才得以了解的,而我们所了解到的,也大抵都是一些新闻媒体所惯用的概念、名词和数字。托兰的《柠檬树》以人性为观照,以个体的“人”为切入点,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涉事其中的“人”的态度,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感情和诉求。面对巴以冲突这个“棘手”的难题,托兰笔下的故事无疑能够唤醒读者对更深层叙事的渴望,这种叙事能够穿透头条新闻标题和无休无止的历史循环,“它将告诉人们,我们何以落入今天的困境”。(王淼)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